top of page
Local guider
共享經濟模式促進觀光旅遊業

2018 

第五屆跨界競賽

前期研究/UX研究/服務規劃/Leader

參與第五屆跨界競賽的提案,透過研究背景了解共享經濟模式與型態,而科技發達讓交通快速變遷,讓人與地之間的關係變得很快速,甚至在台灣能夠從高雄底達到台北只要兩小時,一日環島變的非常可能,而台灣觀光業最大客源來是大陸、日本,轉型後有來自東南亞、韓國、外國及很多屬於散客的觀光團,因為政策導致越來越少大團的陸客影響到台灣觀光產業,因此台灣觀光轉變成為必要的趨勢。

 

透過互聯網科技、共享經濟,導出新的服務模式—地方導遊的APP,例如:國外旅客來台的選擇偏向旅遊團或知名景點,但現在旅遊趨勢偏向深度旅遊去了解在地,所以大團的模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的遊客;而國內流行休閒旅遊利用此APP 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與導覽服務達到輕旅行。

執行設計 Process

・User research・Persona・Stakeholders Map・User journey map

・Functional map

1.探索問題 Exploring problem

1.遊客旅遊需求調查

本研究調查從使用者觀點以角色模擬方法進行,由喜愛旅遊並經常出國玩耍的組員作為模擬使用者,深度訪談並由研究相關經驗者訪問核心問題並以便利貼紀錄,從中歸納出遊客對於旅遊的問項,並成為對於使用者的量化問卷及深度訪談的問項參考。

  • 使用者訪談

比賽親合圖_181122_0010.jpg
比賽親合圖_181122_0001.jpg
比賽親合圖_181122_0009.jpg
比賽親合圖_181122_0004.jpg

2.遊客旅遊體驗問卷量化分析

於2018 年11 月8 日進行線上量化問卷分發,並透過滾雪球的方式進行,以量化為輔、質性為主,進行第二階段研究分析,問卷總共530 人填寫,並根據問項群組整理如以下三點:


(一)基本問項:

中年齡分為三層為分別為21~30 歲、41~50 歲、51~60 歲為主要族群,顯示多具有一定消費經濟能力,大多數人表示喜愛旅遊且以國內為主,教育程度平均偏高,有大學以上學歷,歸納受測者大多是懂得享受生活、熱愛旅遊並擁有經濟能力;而交通工具前三選擇為汽車、大眾工具、機車等,顯示汽車為大眾最優先選擇為旅行代步工具,;而旅行中同伴以2~3 人為最多,大多以家族旅遊為主、次之為朋友旅遊,時間最常以自行安排為主,次之為假日。


(二)國內外旅遊問項:

發現國內旅遊平均一年5 次以上且較為頻繁,停留天數最多在2~3 天,次之為1 天等,喜愛的類型以國家風景、著名景區、名勝古蹟文化、離島、藝文活動等為主;國外平均一年1 次最多,大多停留3~5 天、6~7 天為主,喜好類型以觀光名勝地標、自然風景、體驗文化、美食、購物等為主,大多會以跟團型形式,其次自助或半自助等。根據以上顯示旅客大多熱愛深度旅遊並體驗當地風景、文化、美食等,旅遊次數顯示國人更常選擇國內旅遊,國外旅遊因到外地更偏好跟團模式,但是容易無法根據需求或體驗而有走馬看花的遺憾。


(三)旅遊行程相關問項:

發現大多數人會事先預購,並含蓋住宿、交通、套裝行程等,顯示大多數人會事先規劃,資訊會參考旅遊網站,最感到困擾的是語言不通,其次為交通、迷路、不了解當地文化、安全感、住宿等,顯示不論在國內外旅遊交通以及對於當地的路況、文化都是都是考量的因素,也是旅客最容易感到困擾的地方。

而上述則是在各個問項中顯示的量化數據,能看見現象,但看不見各個年齡層或性別甚至職業的各個的比對,因此我們將線上問卷的量化資料彙整進SPSS 中進行族群上的交叉比對後,進行量化數據上的比較,並歸納現象與下方的質化分析結果後,進行人物誌的角色模型歸納跟特性描述,詳見人物誌。

  • 線上問卷

38_阿房宮出征_7.jpg
  • 線上問卷量化分析

38_阿房宮出征_初賽.jpg

3.遊客旅遊體驗訪談問卷 

  • ​針對具有旅遊經驗的旅客進行訪談

38_阿房宮出征_1.jpg
38_阿房宮出征_2.jpg
38_阿房宮出征_3.jpg
  • ​針對專家及相關業者進行訪談

38_阿房宮出征_4.jpg
38_阿房宮出征_6.jpg

2.定義問題 Definition problem

根據量化問卷後改善為半結構式訪談問卷,分別進行使用者及專家訪談(導遊),深度訪談14 位、專家1 位,並將逐字稿及關鍵字轉為黃色小卡,進行親和圖操作與分析,過程先將黃色(使用者)及白色(專家)小卡分群至中群藍卡命名,最後命名大群組桃卡,編組分類完成後,根據使用者旅遊體驗分為,旅遊前、中、後,並用關鍵因素命名,從中了解旅遊的關鍵因素,透過小、中、大分組後進行彙整並提出改善方案,描述如下:

1.親和圖法分析過程

比賽親合圖_181122_0019.jpg
比賽親合圖_181122_0018.jpg
比賽親合圖_181122_0017.jpg
比賽親合圖_181122_0020.jpg

2.訪談歸納與分析結果

一、 旅遊前:

探討遊客旅遊動機點、陪伴的同伴類型、對於旅程的期望(含深入當地、隱藏美食或景點)、行程安排依據(含旅行社或搜尋)、疑慮(人身安全)等,同時再考量使用者及提供服務者的需求作為編組,並對應需求功能發展,為使用者需求含導遊配對(行程、地區、人數等)、預定行程(方案、時間選擇等),旅客考量導遊能力分別為本身條件(能力、證照、語言等)、優勢(評價、經驗、私房景點、口袋美食等)、工作職責(事前訓練、行程安排、路線熟悉、景點相關知識)等。


二、旅遊中:

最重視的是選擇何種交通工具,並分別為各旅遊形式的優、缺點,優點為地陪優勢(能深度旅遊、私房景點等)、自助優點(自訂行程、探索等)、參加旅行社優勢(交通方便、節省時間、安全性等),自助缺點為易迷路、花時間、安全性不足,旅行社缺點品質不齊、行程緊湊或不滿意等。


三、旅遊後:

分為二,一為旅客遊後收穫與回饋,從中又分為旅後回憶(景點蒐集、旅行地圖、打卡紀錄、照片、紀念商品等)及評價與回饋(導遊評價、行程評價、照片回饋等);二為導遊旅後收穫與回饋,從中又分為導遊收穫(增加額外入、認識朋友、故地重遊等)及延長服務(線上聯絡、顧客介紹其他旅客等)。

質化分析_工作區域 1 複本 2.jpg

3.使用者洞察 User insight

1.歸納典型角色—人物誌

而上述則是在各個問項中顯示的量化數據,能看見現象,但看不見各個年齡層或性別甚至職業的各個的比對,因此我們將線上問卷的量化資料彙整進SPSS 中進行族群上的交叉比對後,進行量化數據上的比較,並歸納現象與質化分析結果後,進行人物誌的角色模型歸納跟特性描述,詳見如下 :

Persona2-07.png
Persona2-06.png
Persona2-05.png

(1) 旅遊背景:

青年群大多跟朋友出遊,經濟有限、擅長搜尋、交通較為不便,會自主規劃及設計自我方案;壯年群與親朋好友一起旅行,偏好自駕,喜愛到特色景點,會自我規劃但顧及安全會採用半自助方案多;熟齡群喜愛與家人出遊培養感情或回憶,但體力變差可能跟團機率變高,節省很多事前規劃。


(2) 旅遊目的:

青年群熱愛探索新景點以及體驗生活,壯年群想避開生活中的壓力旅遊上喜歡享受行程並與家人培養感情,熟齡群想開拓視野、吸收新知等。


(3) 旅遊經驗:

青年群大多以國內旅遊為主,喜愛以情侶跟朋友,壯年喜愛國外旅遊及體驗的方式,熟齡群偏好國內,如國外會以跟團形式出遊居多。


(4) 旅遊需求:

青年群愛自行規劃,壯年群喜愛半自助旅行,熟齡群偏好有人規劃行程,旅行團模式居多。


(5) 旅遊困擾:

大多擔憂語言不通、交通及迷路的狀況,而青年群通常以自助為主所以更擔憂人身安全,壯年群擔心沒有時間規劃行程,熟齡群因為有旅行社規劃所以比較擔心迷路或安全性。

2.利害關係人分析

根據上述訪談及分析討論結果,本研究將利害關係的互動及互動缺口整理如下圖,透過角色影響程度分出決策者、管理者、影響者與使用者等四種特質,在透過線性或非線性的互動線表達關聯性,以遊客、導遊與司機三者作為APP 主要使用者和服務者,而旅客在旅程過程中接收APP 給予的訊息,再回應相對的答案,而使用者會考量行程、時間等去決定選擇導遊或司機,並透過遊客在旅途中接觸的人物列出主要利害關係人,此類關係影響到旅客在旅程中的想法、感官、事件等,其中遊客會因親朋好友、店家或旅行團等因素影響選擇的景點,根據以上三點間接影響後續接觸的相關人士,如:售票人員、飯店人員。

 

最後再延伸出較廣的次要利害關係人,旅客間接性受媒體廣告或政府機關影響旅遊的意願,旅行團和Uber 等將成為APP 的競爭平台從而進行改善以及找出缺口給予旅客更好的服務品質,而從上述觀察利害關係人總結交通上影響旅客行程限制,景點解說人員也將成為旅客前往的意願度,而因觀光趨勢的變動,APP 服務者-導遊、司機兩者也會受到政策間接影響而造成旅客旅遊意願度的起伏,觀光局成為最終主要決策者。

38_阿房宮出征_8.jpg

4.設計概念 Design concept

​根據量化與質化發展出設計可應用的情境故事

38_阿房宮出征_9.jpg

情境一:外國華僑家族第一次來到台灣旅遊,他們希望來台灣能夠體驗他們所耳聞的當地文化,以及道地美食,到達機場時,卻因為研究交通路線及迷路導致種行程延遲

38_阿房宮出征_10.jpg

情境二:一對住在雲林的女孩,想騎車到宜蘭、花蓮來一場友誼之旅,但卻因為不熟悉路況對於交通安全有些疑慮而卻步。

38_阿房宮出征_11.jpg

情境三:剛任職於某間公司的小助理們,計畫在公司指定的假期,來一場休閒之旅,他們希望是到沒有觀光客的私房景點,放鬆自己的身心靈,過程中因為工作關係行程安排有點緊湊…

38_阿房宮出征_12.jpg

情境四:利用地方導遊的APP,解決外國旅客交通問題,帶領不熟悉地方的觀光客,安排配套行程提供私房景點及小巷美食的在地嚮導

5.服務提案 Service proposal

功能架構 Functional map

地方導覽流程-02.jpg

1.使用者端

最先就將使用者及提供服務者分開,讓兩者不會有錯亂的誤區,使用者是需要服務端,所以當「使用者」操作時,會採線性的方式教導使用者註冊及選擇導遊,並提供篩選條件功能選出出遊的時間、人數、地區等,並提供三種服務選擇,分別為純司機、司機導遊、純導遊,以此分流。

「純司機」方案可與Uber 或計程車跨界合作方式,促進消費者;「司機導遊」因為同時擔任駕駛及導覽的性質,所以一開始就必須選擇所要的車種,後面與「純司機」選項一致,並分為彈性及固定方案,

「彈性方案」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規劃行程並能在線上地圖設定關鍵地點,方便兩者溝通,而「固定方案」則是提供官方或導遊自訂行程,不需自行規劃,方便省時,最後導出配對結果後,就可以與司機或導遊進行通話,並確認行程後,在彼此同意合約,進行結帳動作;其中節省使用者不便,設定捷徑入口「個人專區」讓使用者快速了解目前自身的狀況,分別為預訂行程、旅行地圖、線上聯絡,並透過「預訂行程」可以檢驗還未結帳的旅程方案,以及完成預定的行程,在結束旅程後還可以回饋評價「旅行地圖」功能讓使用者能夠蒐集景點,讓旅遊也成為一種遊戲,「線上聯絡」功能能讓消費者與服務端連繫。

地方導覽流程-02.jpg

2.服務者端

而當「服務者」操作時,也會先線性教學註冊後,並進行「安全審核」來確保能夠提供專業且安全的資訊,讓使用者能夠感受到安全保障,後服務者將自身能提供服務分為純司機、司機導遊、純導遊,並提供駕照、行照、車檢、導遊等執照,通過審核認證後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「個人專區」來為自身的簡歷作介紹,來推廣自身經驗或是資歷,能提供如何的服務等,來讓使用者能夠更認識服務者,並因為有個人評價的緣故能夠經營自身的形象、品牌等。

地方導覽流程-02.jpg
團照_03.jpg

Thank you for watching

bottom of page